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学术不端正在扼杀中国的创新思维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2-18 20:04:10

针对复旦大学教授的抄袭指控表明了实施行为规范的必要性。上个月下旬,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针对该校耳科教授王正敏抄袭指控的第二次调查。复旦大学维持了其此前的调查结果,认为关于学术不端的指控并不成立。

王正敏也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而该院是一个享有崇高地位的中国科学家机构。自2012年起,举报者称王正敏在申请该院院士头衔时使用了抄袭作品。

复旦大学于去年八月公布了第一份调查报告,认定受到质疑的作品属于学术上的“不规范”而非“不端”。然而,中央电视台上个月对于该丑闻的曝光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体报道,复旦大学便启动了第二次调查。

复旦大学否认存在不端行为,但是许多学者和评论者偏偏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观点更是得到了以下事实的强化:当年曾经推荐王正敏申报院士头衔的七名院士中,已有四名公开呼吁中科院将其开除。

虽然其他国家也会发生学术不端,但是在中国的科研活动中,不端行为显得猖獗,至少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中国大陆使用一种片面强调学术作品的数量而不太强调其质量的评价机制。研究资助、职务晋升以及其他福利一般均取决于量化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已经带来负面的后果。

其次,学术诚信的违犯者几乎不会被曝光或惩罚。很少有人敢于曝光其同行,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自己也担心反被曝光。倘有学者遭到举报,同事和单位领导通常都会选择原谅甚至是包庇被举报者。

在学术诚信普遍缺失的背景下,中国科普作家和博客作者方舟子以其毫不留情的打假行动奠定了自己的名声。不幸的是,对于曾经担任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泌尿科教授肖传国实施的打假行动,使方舟子于2010年遭到两个流氓的袭击。

在被警方拘捕后,肖传国供称策划了这起袭击行为,目的是报复方舟子的举报行为,因为他认为该举报使其落选中科院院士。肖传国被判处短期徒刑,但是有关单位和机构仍然不愿对此举报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到底是否发生了学术不端行为。

跟中国的其他学术机构一样,中科院也已制定了确保其院士研究工作诚信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大都只是停留在书面而已,没人真正去实施它们。

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前铁道部高级官员张曙光在2007年和2009年两次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

张曙光在去年九月因腐败犯罪而遭受审判时供认,他所接受贿赂中的2300万元人民币(折合2900万元港币)用于争取当选院士的活动中,也就是用于购买选票和雇用捉刀者。

尽管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学术才能,张曙光却在2009年的竞选中仅以一票之差而落选。中科院否认了由张案引发的指控,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

院士们通常能为自己和所在单位获取到资源和研究资金。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贿选中科院院士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贿选指控不仅针对候选者个人,而且还会针对这些人的工作单位。

依据国际惯例,参与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员不应有利益冲突。既然复旦大学已被卷入剽窃丑闻,它的学术委员会不大可能会在调查中充当独立而又公平的仲裁者。

为了防止失去更多的名誉,王正敏应当主动辞职。中科院应当以此丑闻为契机挽救自己正在衰落的名声。

尽管拥有世界上第一多的人口和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却至今尚未获得一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如果学术不端继续蔓延,那么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不仅艰难而且漫长。这样的梦想是不能通过贿赂和欺骗手段而实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375888.cn/jiaoyu/zixun/2014-02-18/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