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平顶山新闻(停止更新 逐渐删除) > 正文

郏县扶贫开发重“输血”更重“造血”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8-11 07:40:11

 “现在和过去比,那是天壤之别。如今,俺村成了全县有名的小康村。要说这些变化,全靠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8月4日,在郏县安良镇神前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欣乐呵呵地说。

  神前村以前是全县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近年来,该县在这里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投入扶贫资金160多万元,兴建了引水工程,新建了神前大道,建成了幼儿园、休闲广场、敬老院、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此同时,县里还通过产业扶贫在该村建成陶瓷产业园区。目前,这个园区已入驻企业60家,年产值5亿多元,使1200多名村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500元。

  神前村只是郏县实施扶贫开发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郏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建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体系,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探索出一条“金融扶贫破难题、产业扶贫造‘饭碗’、科技扶贫注‘新血’、对口帮扶济弱势”的特色扶贫攻坚路子。

  金融扶贫破难题。为解决群众在脱贫中的资金短缺问题,2011年以来,该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35.8万元,在35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并整合112个涉农项目支持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2872万元,使16个贫困村的村民走上了脱贫之路。此外,该县还积极鼓励金融部门在授信上向农村倾斜。今年以来,郏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发放涉农贷款32.9亿元的基础上,面向农村推出了“惠农贷”小额贷款业务,目前已授信农户104户,发放贷款1044万元。近3年来,该县邮储银行则通过县财政贴息贷款方式,为2605名群众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亿余元,带动10400余人实现了就业。

  产业扶贫造“饭碗”。该县积极推广以龙头企业为树干、合作社为树枝、贫困农户为树叶的“产业树”扶贫模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工程,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特色的“产业树”。截至目前,全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省级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443家,涌现出李口镇鑫源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冢头镇柏坟周中药材种植园区等一大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农业园区。81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在园区打工、入伙合作社的形式,摆脱了贫困。

  科技扶贫注“新血”。该县注重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引进科技扶贫项目等形式,实现贫困群体由短暂“输血”向长久“造血”转变。近年来,该县实施雨露培训项目3个,使1417名贫困劳动力受到了技能培训。4年来,全县共实施科技扶贫项目8个、到户增收试点项目两个,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53万元。

  对口帮扶济弱势。为加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该县在60个贫困村成立了由180名帮扶人员组成的扶贫工作队,积极动员社会团体、公私企业、各界人士开展对口帮扶活动。2011年以来,帮扶单位和个人累计向贫困村捐赠资金80.53万元,捐赠生活用品1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1人,帮扶困难群众320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375888.cn/news/yingcheng/2015-08-11/2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