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东CEO刘强东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一名程序员只需1天就能把这件事(假货)搞定,你能想象花80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古驰品牌的手提包吗?”他的这番表态含沙射影的是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近期发表的言论。
11月,马云时隔15年再次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不过往日的笑容换成一脸阴沉,福布斯网站标题为“为什么阿里巴巴上的大规模假货问题绝对解决不了?”文章引述马云的话称,那些担心淘宝上存在假货的奢侈品牌,应该先看看他们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并非刘强东首次就假货问题公开质疑马云。事实上,马云与刘强东这对电商好基友,随着阿里与京东竞争的全面升级,围绕业务展开的口水战愈发频繁,而且主要集中在假货、商家站队、物流、交易量等环节,好不热闹。
淘宝与京东,诞生于2003年的两大电商巨头,双方竞争本质在于模式优越性的较量,前者平台后者自营。从用户规模、交易额、市值来看,阿里远超京东;从整体购物体验来看,对商品和物流强把控的京东更占上风,这也是京东的固有优势。
尤其是商品来源,外界普遍印象是京东正品、淘宝假货。假货似乎是万能灵丹,成为京东宣传自己和攻击对手屡试不爽的一招,刘强东总是乐此不疲地或明或暗揶揄阿里。
对于刘强东“1个程序员1天就能搞定假货问题”的言论,我个人无法认同,甚至认为其存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表面上看,刘强东强调技术完全可以解决平台假货问题,矛头明显指向阿里,要么讽刺技术不过关,要么暗批打假不作为;深究内在,刘强东又一次赤裸裸地对京东自营模式进行变相宣传。
众所周知,京东是B2C电商模式,采取自营为主品牌入驻为辅的方式,相当于中小规模的超市,在商品来源、品质的把控上具有天然优势,建立一套完整的商品检验机制,可以在采购环节上甄别商品真伪,做到从源头上杜绝假货。前期采购的到位,大大压缩后期打假的成本和流程,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即可获取售假方甚至造假方,实施商品下架、封店或向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检举。
刘强东之所以傲娇地炫耀京东打假毫不费力,完全是建立在对商品品质的严格把控的基础上。即便如此,高调的京东也无法做到100%正品,去年曝出祥鹏恒业售假、今年京东售苹果翻新机均引起行业热议,尽管京东事后采取补救措施,仍无法完全打消用户的疑虑。
如果涉足鱼龙混杂的C2C战场,刘强东可能会收敛狂妄的言论,开始相信技术不是万能的。的确,事实给了京东一记响亮的耳光。今年双11前一天,京东宣布年底停止提供C2C电商服务,意味着京东接手仅1年半的拍拍关闭进入倒计时。要知道,新拍拍上线之初,主张对假货零容忍,如今关闭同样贴出抑制假货的标语,难免不让外界对其打假能力产生质疑。
“C2C(个人对消费者)模式的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中监管难度较大,无法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京东官方公告称。京东宣布关闭拍拍的时机点特殊,公关意味较浓,连关闭也要酸一把淘宝,同时变相承认C2C打假的复杂和难度之大远超想像。拍拍一直坚持杜绝假货的高风亮节,恰恰暴露出自身短板,戳中刘强东的软肋。
与京东相比,阿里扮演商场的角色,旗下拥有万能淘宝、品质天猫、活力聚划算三大零售业务,其中万能淘宝是假货的重灾区,成为众矢之的。由于假货利益链条盘根错节,只有当事人或知情人才能摸清内幕,所以我不得而知,姑且搁置不谈。关于屡禁不止的假货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厘清两个事实。
一、假货泛滥与电商粗放式发展有关
很多人容易误解,认为售假是电商独有现象,其实不然,1999年阿里成立之前,售假作为商业化社会的一种行为,早已植根于传统零售。只不过,互联网的出现放大了制假、售假者的能量,假货得以在电商平台疯狂泛滥,严重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和电商品牌形象。
事实上,除了制假、售假者热衷于向电商倾销假货,早期电商平台打假态度的模凌两可,也在无形中助长假货蔓延的气势。2008年是淘宝发展的关键一年,用户规模和业务营收迎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淘宝坚持粗放式发展的策略,即前期扩大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忽略商品品质不过关带来的潜在影响,后期平台影响力逐渐壮大,再集中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假货等问题。
马云曾坦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侵权商品在淘宝真正形成一定规模,“那时淘宝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外贸工厂的直营店,成千上万地涌入。”这些外贸工厂长期为国际顶尖品牌代工,工艺水平、工人素质代表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平,唯一的劣势是缺少品牌,所以当时淘宝出现一大批质量差别不大、价格极其便宜、订单量猛增的商品。
二、大平台更有意愿和能力打假
作为中国零售的一种常态,假货在中国从未销声匿迹,马云认为假货不仅是阿里之痛,更是中国之痛,“假货对阿里巴巴平台的伤害是有限的,但是对中国制造的伤害才是根本性的,因为我觉得在线下,我们还没有找到对付假货的有效办法。”
假货屡禁不止,使打假成为电商平台常态化的攻坚战,无法做到一劳永逸,这就要求电商玩家组建专业化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与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联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淘宝(商场)还是京东(超市)更容易控制假货?这涉及到商场、超市对假货的态度和能力。
携程CEO梁建章选择前者,他认为商场更注重品牌和信誉,电商不仅有意愿,更有能力和技术去控制质量和假货问题。换言之,体量更大的淘宝有必要也有能力全力打假,相反京东仰仗自身模式优势,加上摆脱拍拍这个累赘,打假积极性不高。
同时,打假对大数据技术要求甚高,京东技术体系服务于当前交易规模,能否支撑起长期打假,我也表示质疑。双11是检验各大电商玩家技术实力的最佳时机,京东与阿里全天交易额相差甚远,显然无法做到每秒12万笔订单创建、6万笔订单支付。
所以,我的基本观点是:1、打假难度非常大,不仅涉及到法律体系完善、卖家法律意识,也与打假机制建立、造假成本密切相关,最大难点不在线上而在线下,假货问题频发不能完全怪罪于电商平台;2、电商打假比传统零售打假更高效,原因是可借助评价体系和大数据技术,而且大平台比小平台更有责任和能力去打假;3、电商平台是否尽全力打假,由于没有相关参考数据,主要凭用户个人感受和媒体宣传报道,没有数据的有效支撑,所以我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当然,我宁愿相信电商玩家做的和说的一样,为净化商业环境而全力打假。假货之所以横行,根本原因是造假成本低、创新没有获得相应回报,所以电商平台需要给制假者和售假者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帮助其打造原创品牌,鼓励创新、营造创新环境才是杜绝假货的必经之路。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